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改善「用電量」痛點,校園省電25%

  • 屏科大永續研發中心外設有儲能系統,供應電動車充電站部分電力。陳之俊攝。

碳中和與減碳,已是每個大學的目標,但如何達標,卻人人有信心、個個沒把握。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占地遼闊,耗電驚人,於是推廣省電燈具、電動車相關運具,並自產綠電,為綠色校園樹立典範。


今年,《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首次新增全校性綠色績效與策略評估的「綠色校園組」,首獎由屏東科技大學榮獲。此外,屏科大〈守護熱血勇士,傳遞人寵幸福〉一案,成立動物公益血庫、終結血犬煉獄,獲得福祉共生組楷模。

屏科大蟬聯九年世界綠色大學評比全台冠軍、全球第27名。屏東內埔的校區,及校外保力、達仁兩座林場,種植樹木遠超過全校人數。相較其他大學宣示2028年達碳中和,屏科大卻將目標定在2049年,為什麼?

校長張金龍坦言,「用電量」是學校綠色轉型最大痛點。屏科大校地近300公頃,為維護校園安全、供應師生做研究,耗費許多電力在照明、空調設備。「不只每年電費快破億,電力損耗也會直接轉換成碳足跡。」這就是學校喊出2049年減量100%的原因,「做得到我們會努力做,做不到就不能吹牛。」

為解決龐大用電量產生高碳排,學校汰換超過2400台老舊空調、上百台舊冰箱,將校內逾三萬個路燈及教室改用省電LED燈。同時發展綠電,在八棟學生宿舍、部分校舍屋頂裝設太陽能板,收集畜牧場的豬廢水轉換成沼渣、沼液等發電材料等,最後透過數位電表和儲能系統,讓校內綠電自發自用。張金龍表示,經過8年努力,屏科大綠電比例達17.3%,電費已大幅下降至6000萬元左右,節省了25%電力。

交通運輸部分,引進電動公車、電動公務車、裝設充電樁,全校共有500輛電動機車、300輛電動自行車。總務長暨環安衛中心主任蔡孟豪分享,「我們鼓勵學生用悠遊卡免費搭公車、集點換餐券。」不僅培養節能減碳觀念,也有效降低校內交通事故發生率。

另一方面,屏科大成立永續研發中心,發展再生能源與循環經濟,由四個研究團隊整合而成,落實創能、用能、儲能與省能。永續研發中心主任徐子圭強調,此場域扮演學生跨入職場的橋梁,引導學生提前了解就業市場、技術挑戰及如何突破。「我們不像台清交成的學生,一本書從頭K到尾還要舉一反三,科大學生著重實作,學生最大改變就是從沒有興趣到主動學習。」

  • 圖/屏科大引進電動公車、電動公務車,並裝設充電樁。陳之俊攝。

樹木殘枝變貓砂,師生發揮創意、回饋農民

跟著電影配樂《女人香》飄揚的小提琴聲,踏進木材科學與設計系,撲鼻而來的木頭香氣,沉穩內斂。

放眼望去,木作工廠是一堆堆的樹木殘枝,大型機具節奏畫一的破碎樹枝,噴出如柴魚片的粉末,乾燥後再將粗細不一的碎屑重組成木質顆粒。 這些樹枝來自校園殘枝、漂流木或疏伐木柴。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副教授龍暐說,過去農民不了解循環經濟的價值,經常就地燃燒砍伐剩餘的殘枝,導致碳排放及空汙問題。龍暐帶領學生拜訪農民、與農會合作,和農民收取疏伐木材,創造各種產品與商業模式。

木料依據材質、大小,可製成炭烤用的生質燃料,用蒜皮、荔枝、香茅增添氣味。此外,龍暐舉例,投入約200公斤的木料,能產出一包貓砂;銀樺樹的木頭碎屑則可做為國產提琴的原料。目前學校已和瑩迪企業合作,由瑩迪提供設備、學校研發技術,「希望變成一套可以傳承的SOP,培育未來進入產業的人才。」

「許多學生對木設的印象是做傢俱,每天管理工廠設備,孩子愈來愈沒自信。」龍暐指出,透過商品研發,學生有了動力,「但創意還得像推動滾石不斷刺激。」

最後,談及大學永續管理,張金龍認為人心最重要,「事事都要發自內心,從小細節做起。」他強調大學有責任提供解方,培養師生、社區願意節能減碳的心。評審團也呼應「治理」非常重要,屏科大雖然目標年較晚,但路徑明確、態度積極,值得效法。

  • 圖/屏科大木材科學與設計學系師生發揮創意,用廢棄木材做貓砂、小提琴,實踐循環經濟。陳之俊攝。

>> ESG遠見-永續共好

瑩迪企業長期捐助台東公東高工,創辦人徐坤源對於教育的重視及產學的推動更是不遺餘力,長期與公東高工校長李恭榮一同商討如何再創學生的競爭力與創意力。

近日,更是將瑩迪企業的造粒技術結合公東高工的回收原產材,製造成台灣首批「100%原產材木顆粒猫砂」的產學聯名商品,並將所得全數捐助給公東高工,期待在孕育台灣菁英的教育路上能盡一份力!